标题:量子气体操控与量子技术
演讲人: 陈徐宗
时间: 2011-03-31 15:00-2011-03-31 16:00
地点:

内容:

由于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激光冷却)与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蒸发冷却)的推动,使超低温量子气体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当前以玻色子与费米子两种原子组成的量子气体,正在构建一个以非对称破缺为特点的新凝聚体系的研究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可以构建以量子序、拓扑序为特征的新物态,从而开展相关新物态以及物质起源等的研究。北京大学为了构建此平台,于2004年获得了铷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脉冲与连续原子激光,2006年实现了玻色凝聚体的超辐射散射,2008年获得玻色凝聚体一维光晶格,在此基础上,利用超辐射观察到了凝聚体从超流态到莫特绝缘态的相变。其次,我们在2006年提出了在铷原子光晶格中利用魔数波长获得精密高于10E-17的微波原子钟的建议,目前正在开展此项研究。另外,CAP小组从2004年期开始研制飞秒光学梳状发生器与780nm等波段高精度半导体激光频率标准,2006年建立了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飞秒光学梳状发生器,2008年建立了铷高精度半导体激光频率标准,获得了秒稳定度为10-13,长期稳定度优于10-14的激光输出。实现了光学频率向射频,以及射频向光学频率的精密传递,传递精度优于10-17,发明了碘分子强谱线的快速海量精密测量方法,提出了精密激光加飞秒光梳精密测量原子分子结构的新方法。



人物介绍:

陈徐宗,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量子信息与测量重点实验室冷原子物理与量子精密测量实验室主任。1996-1997年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任特别研究员,2000年任教授,2003-200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普鲁旺斯大学等访问教授。长期从事激光频率控制、新型原子钟、飞秒激光稳频与量子精密测量等研究。于1996年实现了国内第一个磁光阱,于2000年在国内第一个实现了原子喷泉,于2004年4月获得高质量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4年底获得中国第一个原子激光,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几十组碘分子强跃迁超精细谱线,在实验上独立发展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外腔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密激光驱动电源、三次、五次激光稳频、光电时序控制、磁光阱和静磁阱等关键技术。目前正负责国家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与科技部863项目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